在山东烟台绵延百年的海防线上,东炮台、所城里、西炮台三座地标性遗址依次分布。近日,一场别具一格的思政课在此地以其独特的感染力,点燃了大中小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热情。这堂洋溢着浓郁胶东特色与独特海防文化魅力的思政课,由鲁东大学与烟台市多所中小学携手共建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举办。它既不局限于三尺讲台,亦无枯燥理论的堆砌,取而代之的,是呼啸的海风、拍岸的浪涛,是身临其境的体验和直击心灵的震撼。这堂“蓝色思政课”将思政教育的“魂”与海洋强国的“魄”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少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让报国的热血在他们胸中澎湃激荡。

这堂课的亮点,在于那真切可感的家国画卷。师生们登上位于山海交汇处的东炮台和西炮台,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军事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以及往昔的战争岁月。如今,这里依旧留存着26门大炮,它们曾是大清王朝无可比拟的海防重器,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在静默中向师生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以及守护这座城市的士兵们的英勇与坚毅。这一切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眼前鲜活的实景。这种直观的震撼,让“国家安全”“领土完整”不再遥不可及,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变得具体可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感,瞬间点燃了师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烟台市第五中学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斑驳的城墙上的每一道裂纹都是时代的印记,这是当年无数烈士以血肉之躯筑起的安全屏障。”“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这堂课的看点,在于其触动心灵的家园情怀。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所城里前身是建于明朝的奇山守御千户所,拥有坚固的防御体系,它见证了烟台从军事要塞到繁华都市的沧桑变迁。师生们一同走进所城里,在探究“所城里建造及选址缘由”“距海1000米的侦察与防御平衡逻辑”等问题,以及手绘“所城里防御布局图”的系列活动中,探寻那些被岁月铭刻的印记,感受那跨越时空的魅力。来自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刘子晴和刘雨,带着一队中小学生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在每一处古朴院落中,向他们讲述所城里的故事。“这里曾是守城将士的家园,每一户人家都蕴含着先有国后有家的故事。”“海防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现在的我们或许无需像先辈那样披甲上阵,但可以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守护海防,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堂课的燃点,在于其催人奋进的使命召唤。这堂海防线上的蓝色思政课,以独特的育人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海洋强国建设,把思政教育的课堂从窗明几净的教室拓展到了波澜壮阔的海防前沿。每一次实地走访,每一回与海防官兵的深入交流,每一番对海防历史的探寻,都宛如一次精神的洗礼。这不仅让各学段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种“行走的思政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鲜活细节,把抽象理论融入具体实践,让思政教育变得可感可知、可亲可敬。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积极地思考者。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真正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动”起来,也“深”进去。

这堂海防线上的“蓝色思政课”,以其“燃”的激情和“活”的魅力,成功打通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让各学段的同学们在与祖国海疆的深情对话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厚植了爱国情怀,提升了使命担当。它不仅是一次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更是一次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根据规划,“海防线上的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将持续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就教育教学内容展开交流研讨,联合组织实践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发展贡献宝贵经验。(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通讯员:杨春娟 王静瑶 复审:夏艳玲 终审:王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