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聚焦青年健康防护需求,组织开展防癌与防艾知识专题讲座。学生干部代表参与学习后,迅速在各学院推进知识宣传工作,实现“以点带面”的健康科普覆盖。讲座结束后,学生干部以“学院+班级”为单元,通过四个板块内容推进宣传:科学认知,自觉防护,主动检测,凝聚宿舍力量。
一、科学认知先行,破除认知误区
疾控专家指出,宿舍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洗衣机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HIV,蚊虫叮咬也不存在感染风险 。但需警惕潜伏期感染者的隐蔽性——感染者外表与常人无异,却具有传染性,仅凭外观无法判断感染状况,必须通过专业检测确认 。这种科学认知的普及,正在逐步消除校园中的防艾恐慌与歧视。学院将结合宿舍走访、月度健康小贴士等形式,持续强化防癌、防艾的宣传力度,推动健康防护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化习惯。
二、青春守护细节筑牢防线,养成防护自觉
在集体生活中,细微习惯的养成是防艾的关键。某高校宿舍管理中心联合校红十字会推出的“宿舍防艾指南”,明确了三项核心防护措施:
- 严守个人用品边界: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指甲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若不慎发生皮肤划伤,应立即用碘伏消毒并妥善处理伤口敷料,避免血液直接接触他人。
- 树立健康性观念:性接触是青年学生感染HIV的首要途径,无论同性还是异性性行为,均需坚持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宿舍成员间应倡导开放健康的性话题交流,拒绝因猎奇心理或外界引诱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
- 远离毒品与危险行为:坚决抵制K粉、摇头丸等各类毒品,不参与非法输血或共用注射器等高危活动,宿舍安全检查中需重点排查此类违禁物品与行为 。

三、主动检测护航,掌握健康主动
“主动检测是知晓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更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健康行为。”校红十字会志愿者在宣讲中强调。我国各地疾控中心均提供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正规医院及线上渠道也可获取个人自我检测试剂,且所有检测过程严格保密 。
专家特别提醒,发生高危行为后需把握72小时“黄金自救时间”,及时前往疾控中心或定点医院进行暴露后预防,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感染初期出现的乏力、反复发烧、腹泻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延误发现时机,定期检测与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
四、凝聚宿舍力量,营造关怀氛围
“防艾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全宿舍的共同责任。”应建立“健康互助机制”,定期分享防艾知识,相互提醒规避风险,遇到疑问及时联系校医或疾控部门。这种互助氛围的形成,让防艾从被动要求转变为主动行动。
校园防艾需构建“学校-疾控-宿舍”联动体系,通过制度保障、知识普及、行为引导三维发力,让每个宿舍都成为青春健康的“安全港”。青春的美好在于向阳生长,而科学防艾的意识与行动,正是守护这份美好的坚实屏障。
终结艾滋,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在此,我们发出三点倡议:
做科学的传播者:主动学习防艾知识,向家人朋友澄清认知误区,让正确理念替代谣言传播。
做健康的责任人:坚持安全性行为,远离毒品与共用针具,高风险人群主动使用PrEP等预防工具。
做包容的践行者:不歧视、不排斥感染者,在社交圈传递 “以爱愈艾” 的理念,让红丝带精神落地生根。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通讯员:王温馨 吴佳芮 复审:杨春娟 终审:夏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