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岩层解码,生态探真——2023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圆满完成

发表日期:2025年09月26日 08:34 文章编辑: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实地调查能力,9月15日至18日,我院组织2023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开展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由学院副院长曾琳带队,李国庆、王伟、满浩然、吕文哲等指导教师全程指导,2023级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DAY1长清灵岩山考察

   实习首站为灵岩山及其周边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灵岩寺周边大片黄土堆积的景象。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母岩以页岩和砾石为主,且地势陡峻,不利于细颗粒物质的沉积。因而,本地岩石风化难以形成如此致密的黄土层。结合地貌特征,师生推测该处黄土来源于远距离风力搬运,并在长期沉积过程中形成。为验证这一推断,教师现场演示实验:采集黄土样本,滴加稀盐酸后出现明显气泡,证实其含有碳酸盐,符合风成黄土的成分特征。

   随后,师生考察了著名地貌景观“滴水崖”。经讲解得知,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位置与泰山断裂带平行,受断裂活动影响显著;二是顶部裂隙利于雨水下渗,而下伏页岩不透水,致使水流沿石灰岩与页岩交界处溢出,从而形成长期滴水现象。当天,实习队还参观了灵岩寺,并在“一线天”“红门”等地开展岩体走向与产状测量等野外实践,学生在实地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地质构造的认识。

   DAY2泰安地下大峡谷

   第二天实习地点为地下大峡谷。洞内常年保持16–18℃的恒温环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显著。教师系统讲解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①存在大面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②岩石具有良好透水性;③水具有较强溶解力(受温度、酸度及CO₂浓度影响);④水具备流动性,从而促进碳酸盐的溶解与沉淀。

   在洞内,师生实地观察了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等典型地貌形态,并通过成因解析了解其形成机制:地下水携带饱和碳酸钙溶液渗入洞顶,因气体交换导致碳酸钙沉淀,逐步形成钟乳石;自下而上的堆积则构成石笋;两者结合可形成石柱。此次考察使学生对北方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有了直观理解。

   DAY3泰安普照寺和岱庙

   第三天的实习围绕土壤剖面与植被调查展开。曾琳老师介绍,普照寺区域分布的是典型棕壤,其母质为变质岩,土壤酸性较强,且淋溶作用显著。学生在指导下使用工具挖掘约50厘米深的剖面,清晰观察到自下而上的各层结构:基岩、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及枯枝落叶层,并完成样品采集。在植被调查环节,李国庆老师指导学生开展20×20米样方调查,记录植物种类、数量、高度及盖度等指标,为研究群落特征和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数据。

   下午,师生参观岱庙和泰山地质馆,学习其历史文化与地质特征,为次日的泰山攀登做知识与体力上的准备。

   DAY4攀登泰山

   实习的最后一天,全体师生迎来了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攀登泰山。清晨出发,首先参观了摩崖石刻经典遗存“经石峪”,随后结伴向南天门进发。随着海拔升高,学生们在体力挑战中逐渐体会到科学考察的艰辛与意义。

登顶过程中,师生观察到植被随高度的变化:由低海拔的针叶林与灌丛组合,过渡到针阔混交林,最终演变为阔叶林群落,完整呈现了垂直带谱的特征。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山地植被演替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结语

   为期四天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圆满完成。此次实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更提升了野外观测、实验验证和科学推理的能力。师生们在岩石、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探索中加深了对自然地理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学以致用、探究自然的学术信念。(通讯员:郁瑞 刘伟森  复审:曾琳  终审:王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