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课程:讲授本科生的《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地理学实验》;讲授研究生的《环境演变案例分析》。 二、研究领域:湿地恢复生态与生物地理研究。 三、承担的主要教学科研项目: 承担的校级教学项目: 《生物地理学》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与组织体系研究、生物地理学、基于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承担的省级教学项目: 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地理学》;主持省级教学科研项目“研究型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模式与组织体系研究”。 [1]大沽夹河流域湿地生态安全评估与优化管理,横向课题,2008-2010,课题负责人。 [2]烟台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监测与分析,校基金,主持,2005-2007。 [3]烟台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及其生态环境修复意义,烟台市发改委,2008-2010,第二位。 [4]异质的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学机制研究(No. 31000197 ,2011-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位。 [5]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氮循环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编号:411714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位。 [6] 海岛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以庙岛群岛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位。 [7] 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山东省教育厅,主持。 四、代表性成果(论文、专利、专著) [1]生物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12,06。 [2]山东省长岛县海岛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海洋科学》2004,28(6):78-81 [3]莱州湾东岸海涂开发与景观生态建设. 《海洋科学》2005,29(10):32-35 [4]烟台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07-410 [5] 烟台海岸带防护林的生态环境效应与景观生态建设.《海洋科学》2008. 32(2):69-73 [6] 莱州湾东岸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洋科学2010,34(1):29-34 [7] 烟台海岸带防护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2:110-112 [8]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湿地科学,2015.6 [9]调水调沙工程实施10年来黄河尾闾河道及近岸水下岸坡变化特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 五、获得的奖励 [1]“从课程体系重构出发的地理科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鲁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4位,2008年. [2]“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三等奖,第4位,2009. [3]获鲁东大学“教师教学优秀奖”称号,2012年。 [4]“改革自然地理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获得鲁东大学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1位,2013年。 [5]“改革自然地理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获得山东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1位,2014年。 [6]获“鲁东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2015年9月。 |